教育时评:别让父母成为朋友圈的传谣者

作者:admin 时间:2018-07-23 21:22:18 点击:5545

    “少盐有时候真的会致命!”看到妈妈发来的微信链接,武汉某大学二年级学生小陈无奈地摇摇头:“一看就知道是造谣,但怎么跟她解释都不听!”打开链接,长达4000字的文章,列举了诸多所谓的“科学文献”,试图证明“少盐有害健康”。其实,“这篇文章通过挑选‘部分事实’,再精心设置‘呈现方式’,试图让读者相信一个与真相相去甚远的结论。”没过多久,“微信辟谣助手”发布辟谣信息,证实此篇文章系谣言。(7月22日《法制日报》)

  近几年,微信朋友圈流行一种貌似科学的“关怀式”文章,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打着科普的幌子,专门瞄准一些热衷于养生或者病急乱投医的中老年人,推行没有科学依据的养生文章或所谓的“新科技”医疗产品和服务。说穿了,这就是一种谣言。统计数据显示,从2017年6月至今,“微信辟谣助手”已辟谣文章数达116.42万。饶是如此,仍然有众多的“小陈”父母们迷信其中,充当了谣言的“使者”还浑然不知。

  朋友圈的这些谣言往往打着健康的幌子,大肆吹嘘某保健方法或某治疗方式,其实就是道听途说、添油加醋的谣言,主要是为了误导消费者,最终达到推销其伪劣产品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披着华丽外衣的虚假骗局。这些谣言多半出自医药公司本身的营销团队、广告公司的专业策划或是自媒体写手,他们用“高大上”的虚假科学研究成果包装产品,使越来越多的“小陈”父母们更加信服。

  不难发现,骗子们之所以目光盯住这些中年的“父母”们,是因为这些父母大都在50岁左右,很多人对网络并不精通,对于微信来说,他们就像初入学堂的小学生,根本就分不清真假,有的甚至一看到养生文章就觉得很有道理,也不管适不适合,就照搬到了生活中。可想而知,盲目地把谣言在生活中对号入座,别说养生,稍有不慎,就是“害身”了。

  近几年出现的微信圈养生谣言,其造假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捏造数据,制造恐慌。微信朋友圈的很多文章数据水分很大,发布者会根据实际需要人为地进行改动,例如在谈到某一疾病的时候,患病人数明明只有几十人,他们却可以篡改成几万人,以此达到误导的效果。二是修改文献,张冠李戴。就是直接从国外研究期刊上“扒”论文,翻译的时候动动手脚,添油加醋,把一个某权威机构新出炉的科研成果套在自家产品上,佐证产品功效,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三是套用医学理论,以假乱真。就是打着医学专家的旗号,进行似是而非的虚假文章传播,最终让消费者误入歧途,上当受骗。

  网络的迅猛发展,让智能手机走入了千家万户,同时也为这些微信圈谣言提供了藏污纳垢的场所。所以,对于那些热衷于养生的“小陈”父母们来说,一定要提高防骗意识,不要当了“谣言使者”、被坏人当枪使了也不知道。当然,要想彻底遏制这种乱象,除了“父母”们的警觉和观念的转变,在监管上也要加大力度。而对于执法部门来说,应督促自媒体平台对发布的文章加强审核,比如可以通过关键词屏蔽、黑名单提醒、曝光等方式来控制谣言的传播,让其无所遁形。(来源:北京青年报   徐建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