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admin 时间:2018-08-08 08:09:19 点击:7499

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教育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高度概括了5年来教育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指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目标,着力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问题,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明确了教育工作的新使命。

充分认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意义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教育是民生之首,关系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再次明确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种自信和决心来自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来自综合国力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出这个目标是实事求是尽力而为的重要体现。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成才,教育工作要回归这个常识、回归这个本分、回归这个初心、回归这个梦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为人民办教育、为人民培养人才,依靠人民办教育、依靠人民发展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把教育为人民服务列为“四个服务”之首,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明确回答了新形势下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超越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基本教育的期望,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人人“有学上”的问题。二是高质量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三是多样化需求,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教育,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多元教育需求,满足所有人的各种不同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10个“更”是中国梦最贴近人民生活实际的诠释,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10个“更”中,教育居首,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让全社会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经过多年努力,尤其是5年来教育发展迅速,超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区域间、城乡间、校际发展还不平衡,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也不充分,导致不同群体间受教育机会存在一定差距。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技术变革加速,教育水平的差距还有可能拉大,改革需求迫切。我们需要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变村空乡弱城挤现象,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振兴中西部教育,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培养推动创新创造能力,确保每个学生人生出彩,成为有用之才。

正确理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科学内涵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学说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代要求,集中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现实需要。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增强人民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过程。增强安全感,是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学生最快乐、家长最放心的公共场所,落实安全第一。增强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以往“学有所教”基础上增加了“幼有所育”目标,要求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网络教育、继续教育,直击教育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是送给全国人民的“大红包”。增强幸福感,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三感”是判断我们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我们工作作风的根本标准。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把握群众主流意见的过程。人民满意是对教育工作的主观评价,并取决于欲望满足程度,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理念和口号上,要可测量可评价可操作,需要使用科学的教育满意度测评工具,把群众主观感觉客观化、分散意见集中化、定性评价定量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开展的长线调查表明,群众对教育的总体满意度保持在70分左右,属于基本满意范围,其中对基础教育满意度高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东部地区群众满意度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众满意度高于农村,学生满意度高于教师,教育外部满意度高于教育内部,这既是对教育工作的鼓舞也是鞭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分析群体间相比较的过程。满意是比较出来的,人们对教育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较维度。我国教育发展水平虽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但与世界教育强国还有明显差距。从教育投入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始终保持在4%以上,2016年首次超3万亿元,但与世界平均水平5%尚有差距。投入不足很难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和让好教师不断涌现,很难持续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很难不断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分教育阶段看,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4%,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学前教育3年毛入园率77.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7.5%,相较之下仍有差距。分区域看,东中西部教育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非义务教育领域,普及程度和质量水平差距比较明显,从重点高校分布状况看,有14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尚无部属院校,大多数是中西部地区;中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竞争力还比较弱,高考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4个百分点差距。分城乡看,城乡教育一体化在办学条件和标准方面趋于一致,但教育质量差距依然存在。因此要承认差距,努力缩小差距,克服“马太效应”。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掌握教育需求循序渐进节奏的过程。依据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到满足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教育领域明显反映为“有学上”到“上好学”再到“能就业(创业)”的需求,反映普及、公平、质量、效益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这就要求教育供给方从保障人民受教育机会的“一个不能够少”到保障教育过程的“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再到保障教育结果的“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动态平衡的过程。既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侧的动态变化,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教育,还要主动提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育方法、教育制度,为走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培养人才,办出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引领社会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社会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只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才能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基础。

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让孩子们上好学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新阶段。在社会旺盛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如何适应新时期、新阶段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大众化,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新形势下中国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深刻把握新时代有利环境和条件。新时代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武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战略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加大投入,将使人民受益作为最基本的教育政策价值取向,把为人民提供充足的受教育机会作为基本措施,把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政策的战略重点。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发展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新期盼,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当前的教育需要,又要引导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现实的、正确的、合理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长远需要,兼顾国家整体利益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发展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满足人民选择教育的需要,办出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坚持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教育改革,为人的一生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教育的“立交桥”,为人的发展提供全面、长久与强劲的发展能力,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内涵式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始终坚持协同育人,推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努力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始终坚持学习型社会建设,创造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环境,让学习成为一种生存需要和生活方式;始终坚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以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信息化,让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握“互联网+”潮流,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开放共享教育资源,降低知识分享门槛,为创客、众创等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教育公共服务。

以扩大开放促进教育现代化。“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提升国际交流合作质量,提升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成为世界前列的留学生源国和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有效拓展双边多边教育合作广度和深度,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大幅提升参与教育领域国际规则制定能力,显著提高教育对外开放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教育发展的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让人人获得最大福祉,让社会得到进步。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特色教育的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于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教育部正在加快研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制定2030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面向人人提供更加公平、优质、多样的教育,实现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梦想。

(作者:曾天山   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1月23日第1版 版名:要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