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世界舞台 ——庆祝改革开放40年系列述评·对外开放篇

作者:admin 时间:2018-12-12 14:07:06 点击:6451

“当我们到达纽约机场时,数十家媒体记者把我们团团围住,在耀眼的闪光灯下,我们宣读了简短声明:我们为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来,也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清晰记得,1978年12月27日,作为中国首批52名公派赴美留学人员之一,他开始异乡求学,人生轨迹就此改变。

40年前的6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作出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拉开了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序幕。

40年,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发生巨变。从出国留学到中外合作办学,从人文交流到“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育对外开放从单向需求转向合作共融,由单一样态变为多元发展,从追随者成长为引领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步入了以提质增效为基本特征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局面。2015年12月9日,在审议通过《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四十不惑,教育对外开放有了新目标,中国教育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迈进。

留学40年与时代发展同行

中国的留学史可追溯到一个半世纪以前,容闳带领120名幼童留美。五四运动时期,留美、留法、留苏浪潮兴起。1978年的增派留学生可谓拉开了第三次留学潮的序幕,其意义深远、影响巨大,远非前两次所能比拟。

1978年6月23日,在听取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刘达的工作汇报时,邓小平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

审时度势,一语破冰。这次的指示具有前瞻性和划时代意义,不仅意味着国内10年封闭局面的结束,也成为中国日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风向标。

首批留学生抵达后不久,邓小平偕夫人卓琳访美。在美方为卓琳举办的招待会上,卓琳对留学人员说:“努力学习,学成回国,报效祖国。”

将个人前途融入国家发展,是那一代人的使命。站在留学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当下,当初那份想要走出去的遥不可及、走出去的弥足珍贵及所承载的丰富厚重或许已难以准确触及,但打开一扇窗、让人“睁眼看世界”,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愿望却绵延至今。

40年,留学生群体可谓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重要亲历者。40年,随着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留学规模从涓涓细流扩展为广阔汪洋。

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首破60万大关,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改革开放40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接近520万人。从最初的52人,到如今的520万人,10万倍级的增量不仅意味着留学规模的几何级数增长,更映照着留学政策的变迁和留学理念的变革。

公派留学政策在不断完善。1996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国家公派留学走上法治化轨道。2007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启动,从初期的每年选派5000名左右研究生,到之后选派范围和数量进一步扩大,高质量留学人才实现批量化培养。

自费留学队伍蓬勃发展。1981年,自费出国留学政策放开。1985年,国家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为出国留学人员破除了一道门槛。此后的1993年,“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被写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给了出国留学人员更广阔的空间。

政策与民意的完美契合,带来的是外语学习的热情高涨,托福、GRE考试报名排起长龙,“洋插队”一度成了流行语。这背后,是普通民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小目标”得以实现,是改革开放大潮中一个个弄潮儿的活力被释放,梦想被激活。

留学,从精英逐步走向大众。

2017年,出国留学人员中,自费留学已达到54.13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近九成。以公派留学为引领,自费留学为主体的留学工作格局继续保持。

国力的提升不仅能让更多人有条件、有自信走出去,也吸引着更多外国留学生前来。

48.92万人,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就读于全国935所高等院校,是2017年来华留学生的相关数据,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来华留学生只有1200名左右。

近年来,随着打造“留学中国”品牌目标的提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开展,来华留学生生源结构日趋优化、学历生比例不断走高、学科分布更加合理。

国力的提升还吸引着更多留学人员学成归来。从放弃国外优越条件的“科研疯子”、大地之子黄大年,到相约合肥科学岛的哈佛七博士,再到国际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姚期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更是形成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归潮”,逾八成留学人员选择学成归国,人数超过231万,学成归国者占改革开放后回国总人数的七成。

“我很喜欢‘潮’这个概念,有‘潮’就有动力,有‘潮’就有风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如是说。

“归国潮”背后,是数年来“春晖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一系列政策的磁力,是国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魄力,是既能填饱中国胃又能丰盈报国心的魅力。

40年前,开阔眼界、学成归国、追赶世界是首批留学人员的心愿;40年后,时代巨变,留学归国不仅能“得其大”,还可以“兼其小”,对于出国留学,人们的心态也更理性、更开放。

“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改革开放以来这40年,我们的教育就是在不断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走向世界的。我们的方针历来是‘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教育。”今年两会期间,在回答记者有关中外合作办学的提问时,陈宝生这样说。

这让人想到35年前邓小平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未来是前行的方向,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目标,而面向世界则是走向现代化的坐标。

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凸显。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对教育的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走出去留学,加强国际教育间的合作和交流成为必然。

在此背景下,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应运而生,让中外合作办学有规可循。2004年,国务院印发《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全方位、高层次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确立了5年内教育对外开放的思路、策略和举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思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中国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

一系列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相继诞生:2004年,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开办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2012年8月,上海纽约大学正式挂牌成立;2016年10月,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获批正式成立;2017年9月,国内首个旅游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海南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国际旅游学院在海口揭牌……

中外合作办学,既丰富了我国教育供给,实现了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世界顶尖优质教育资源的便利,也能让中国教育与世界深度共融,取长补短,加速现代化的脚步。

截至今年6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342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共1090个。我国已与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先后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欧盟等建立起8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与世界看齐的过程中,一些进步已然呈现。在几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中国大学的位次整体前移,且逐年快速赶超。2016年,中国获全票通过,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我国846个工科专业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工程教育质量达到国际标准,中国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

与此同时,“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

2012年11月,厦门大学正式接受马来西亚官方邀请,到境外办学。2016年2月2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举行了开学典礼,这是我国公立大学在海外开办的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校。

将近百年前,厦门大学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创办,如今,厦大回到嘉庚先生成长的马来西亚,这被看作“历史的回馈”,而对于中国教育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前行。

截至2016年,中国高校已在境外举办了4个机构和98个办学项目。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约旦、埃及等10多个国家向我国发出境外办学申请。

从面向世界到以自信、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彰显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实力与魅力。而这样的风采也在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领域绽放。

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始认可中国的高考成绩;从今年1月起,英国8400多所小学开始选择使用翻译中国的数学教材,此前,上海还因为在两次PISA测试中的优异表现,英国先后两批各派70余位数学教育专家和教师来华学习,并邀请130余位上海数学教师赴英国开展示范教学活动;美国麦迪逊市还首次投入200万美元建立“安吉游戏”在美国的第一所试点幼儿园……

教育对外开放最美妙的地方或在于此。面向世界,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间相互交流、互学互鉴,欣赏着“别人家”学校教育理念的长处,在找寻差距中成长完善。同时,也将自身的光芒洒向远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全球治理

2016年8月21日,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一层大厅,一名来报到的学生在白板上写了两个单词:Hello World——这是首批清华苏世民学者前来报到的场景。

苏世民学院是中美合作、致力于培养未来世界领导人的项目。开学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说:“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青年应该通过教育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合作意识,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

不只着眼自身,更是放眼世界,不是一枝独秀,而是以开放的心态为全人类命运考量,从中不难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教育对外开放成为实现这一愿望的重要载体,而培育具有开放心态和世界胸怀的人才也应是教育开放的核心要义。

2016年5月,一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吸引了全球目光。这位名叫何江的学生讲述了自己被蜘蛛咬伤,母亲用土方子处理伤口的轶事,呼吁更多人行动起来,助力地域发展的不均衡。何江展现出新一代中国年轻人对于全球未来发展的责任与担当,也更让构建命运共同体变得具体、可感。

2016年4月,《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全面指导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称,要大力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治理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作为《意见》的配套文件,教育部2017年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倡议各国聚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并称中国愿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区域教育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铁路建成后,运营、维护、管理人员从哪里来?2017年6月,连接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运营在即,这样的问题摆在面前。

作为铁路的建设方,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北京交通大学启动了肯尼亚留学生项目,两批共60名肯尼亚学生来到北京交通大学开始为期四年半的专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6年起,天津开始在泰国、英国、印尼等地设立“鲁班工坊”,通过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方式,搭建起天津职业教育与世界对话交流的桥梁。“鲁班工坊”向世界输出中国职教,也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技术“驿站”。

沿线国家需要什么人才,中国的教育服务就送到哪里,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发挥教育“软力量”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事半功倍。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形成了“中国—东盟教育周”“中国—阿拉伯大学校长论坛”“中国—非洲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国—拉美教育交流平台”“金砖国家大学联盟”等一批多边教育合作与对外援助平台,参与全球治理,亮出中国教育的名片。而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也在为促进民心相通、加强人文交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更多是向西方学习,努力追赶。随着国家发展,我们从“跟跑”到“并行”,再到在某些方面“领跑”,教育对外开放的活动半径不断扩大,交流程度也不断加深。我们不仅与发达国家继续深入交流合作,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携手也日益增多。平等、互助、包容,展现着一个大国的风度、责任与担当。

当下,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未来将会怎样?

今年两会期间,陈宝生在展望“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实现时的中国教育时说,到那时,中国教育将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国的标准将成为世界的标准,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留学的国家。世界教育发展的规则,中国有更大的发言权,中国版的教材,能够走向世界。

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站在当下,回望改革开放的40年,展望未来的30年,从历史的长廊,到未来的时空,教育对外开放一路走来,曾经可见,未来可期。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纪念改革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新的、力度更大的改革,对于教育对外开放亦是如此。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努力实现范围更大,程度更深,关系更近,合作更紧,影响更广。自家大门要开得更大,更要出去敲开更多的大门。(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记者 杜玮)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