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高校办学定位,克服“五唯”痼疾

作者:zhilan36921 时间:2018-12-27 12:15:04 点击:6170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克服“五唯”、改变教育评价方式的目的是打破“一刀切”式的评价方式,尊重差异性,鼓励多样化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重视高校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高校办学定位的作用。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强调了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强调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了通过实施教育强国战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些理念内涵丰富,值得深入思考和细细品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我们认为,克服“五唯”、改变教育评价方式的目的是打破“一刀切”式的评价方式,尊重差异性,鼓励多样化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重视高校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高校办学定位的作用。

政府和高校需要更加重视办学定位的作用

在我们看来,任何一项对高校的评估,像学科评估、专业论证,甚至政治巡视,必然会涉及高校办学的方方面面。因此,任何一项对高校的评估都是综合评估,只不过切入点不同而已。办学定位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是用来衡量具体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尺子”。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深入,可以预见,高校的办学定位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这就需要,一方面,政府加强对高校的引导,在办学定位上体现政府的布局。我们曾应邀参加《上海市高等教育促进条例》的咨询工作,这个条例中明确了政府的职责:“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市高等教育事业的统筹管理,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保障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构建高等学校分类发展体系,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实现本市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也参与了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咨询工作,广东省在建设方案中提出“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的思路。对于“强特色”,不仅仅要求高校办出特色,也要求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学校的建设方案要经过地方政府的同意才能上报,特别强调学校的办学定位要与地方需求相结合,发挥高校在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作用,提高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而不是只看高校在国际排行榜上的表现。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的建设思路,体现了政府的引导和高等教育的全面建设,而不仅仅是个别一流高校的建设。我们认为,政府在职能转变的同时,应该加强在高等教育顶层设计上的责任,对各高校的办学定位提出指导性意见。

另一方面,对于高校而言,对办学定位应该引起更严肃的重视。一是广泛讨论,重视办学定位的形成过程。二是凝聚共识,使得办学定位成为学校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学校里每一个人行动的指南,真正把办学定位落到实处。

学校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办学定位调整工作重心

办学定位既体现办学类型,又体现办学阶段。学校的办学定位不同,各项政策、工作重心等也应该随之改变。

以科学研究为例,我们曾在一部分定位为应用型的高校看到,学校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而不是应用研究作为衡量教师科研最重要的指标,这一点是否合适,值得商榷。

所有高校都必须重视科学研究,但是不同的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定位不同。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丁烈云说,在创新链中,先是基础研究,紧接着是技术开发,然后是工程化和产业化。

像华中科大这样的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要在技术创新链上的定位前移,定位在原创性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

走应用型道路的地方本科院校,应该高举应用研究的大旗,立足地方、行业、企业,从实际问题出发,突出应用,服务于地方、行业和企业。对于高职院校,很多学校定位在解决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进行集成创新、技术开发、科技服务,目标是解决生产一线所需要和急需解决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学校不能干涉教师从事何种研究,但是学校的政策应该明确鼓励开展哪一种研究。

高校依据办学定位指导人才培养工作

一般而言,高校依据办学定位指导人才培养工作。

第一,办学定位不同,专业设置的口径也不一样,教学改革的抓手也各不相同。

我们走访了国内400多所高校,看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客观上存在“‘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有博士授予权的大学、大学、有硕士授予权的学院、学院、高职高专”七个类型的学校。从上到下,专业的口径是越来越窄的。办学定位决定了专业的宽窄程度,越是“985”“211”等高校,专业口径越宽,越是强调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越是向应用型转变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越是强调面向基层、面向一线,专业口径越窄,把专业方向当专业来办。

我们也看到,由于办学定位的不同,不同高校教学改革的抓手也不一样。有的高校关注通识教育改革,有的高校尝试书院制改革,还有的高校以专业核心课的改革作为切入点等。由于办学定位不同,即便都是通识教育改革,在不同的高校,对此的理解和做法也是不一样的。

第二,需要考虑办学定位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

例如,一提到研究型大学,有的人会看研究生和本科生人数的比例。但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对于本科教学的意义就不能再看比例了,而要把科研作为培养本科生的重要手段。在审核评估期间,我们委托若干所高校的教务、学工、就业等部门对本校毕业5年后学生的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形成了毕业生职业发展调查报告。在定位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或者教学研究型高校,毕业生在给母校的建议里集中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希望学校给学生更多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等。他们对学校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有很高的期待。对此,有学校领导表示,这给接下来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方向,未来将朝着全程导师制努力,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参与教师课题和生产实践、毕业论文来自教师课题和生产实践的比例,同时将科研平台更多地向本科生开放。我们认为,一旦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科研平台就是教学资源,教师的科研过程就是育人过程,就把现在进行的“双一流”建设与人才培养结合了起来。

从目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来看,比较多的是在校期间的评价,对学习效果等结果性评价关注得较少。从评价范围来看,比较关注个体效果,缺乏通过大数据对整体效果的评价。大数据作为对整体效果的反馈,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从大数据中,可以看到很多平时不容易看到的问题。在这方面,浙江省教育厅委托浙江省教育评估院进行全省毕业生毕业一年和三年的调查,坚持多年,积累了大量值得分析的数据。对于高校而言,通过学生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既能反馈之前教学改革的成效,也能指导下一步的教学改革。

第三,学校要有办学定位和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教育的本质是关注所有学生。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高校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方案,本质是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要想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一定要实现高等教育体系的强大,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得到发展和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办学定位作为政府管理、高校办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依据,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黄达人)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