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作者:lanke 时间:2019-02-23 12:44:25 点击:635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花了很大力气,取得了明显成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普遍设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明确的学科平台和依托机构。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困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痼疾依然存在。就高校内部而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难以引起“网生代”学生的兴趣,思政课教师自身综合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各部门统筹联动机制还没有理顺,导致各自为战;就外部因素而言,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多元,新媒体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导致信息渠道从单一到多样。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对拓展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指明了方向。面对挑战,只有深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充分利用新机遇,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方面有统一规定和要求,具有高效、系统的优势。因此,课堂教学依然是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当前面对新时代的条件变化,面对新一代教育对象,必须改进和加强课堂教学。首先,要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上下功夫,课堂内容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让“水课”变“金课”,才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其次,要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而应是所有学科老师的共同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

在哲学社会科学大系统中突显真理性和科学性。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真学、真信、真行,必须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思政教育学科和教材自身建设的成效,而且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明确指示。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系统中突显其真理性和科学性,才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当然这一体系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为此,需要创新学术话语体系,编写新的教材体系。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青年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校园生活不只局限于课堂学习,面对的也不只是任课老师,他们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接触到各个部门的人员。因此,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的要求,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突显了“大思政”的教育理念。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工作活起来。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热衷于网络社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被学生接受,也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线上线下相结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

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如何,最终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要想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青年学生:“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刘曙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