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要强化“四个认同”

作者:lanke 时间:2019-03-25 17:58:37 点击:74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高校思政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在改进中得到提升,在创新中得到发展。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始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着力强化大学生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责任认同和行为认同,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思想引领 强化理论认同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高校开设思政课,就是为了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讲透理论。进一步彰显思政课的政治性、学理性和知识性,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要在课堂上把马克思主义的丰厚历史价值讲清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与时俱进讲清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时代意蕴讲清楚。要让大学生在丰富理论素养的同时增强理论自信,在理论认同中形成“理论共鸣”。要读懂学生。始终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瞄准大学生的需求点、兴奋点、困惑点,回应诉求,精准施教,切实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要通过思政课帮助他们廓清理论迷雾,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帮助他们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热点,让他们体会到真理的强大力量,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政治导向。要创新方法。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性与情感相结合、高雅与通俗相结合,把固态的理论讲出流动的温度,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创新性。要敢于转换、善于转换、勤于转换课堂话语体系,用大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把理论说清楚、讲透彻,实现“讲出来”与“听进去”的有机统一。

示范引领 强化情感认同

“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上好思政课,情感认同是前提,更是催化剂。要增进对历史人物的情感认同。让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铸就的丰功伟绩,深刻理解这些伟大历史人物所作出的卓越理论贡献。要让大学生成为这些革命家、理论家的粉丝,使其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些伟大历史人物,认同他们的理论成就和时代价值。要增进对时代榜样的情感认同。榜样是时代的强音,是看得见的哲理。要组织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进思政课堂,让身边的榜样讲述身边的故事,让身边的典型引领校园主流价值观。要通过榜样示范,让大学生产生向上向善的情怀和见贤思齐的自觉,充分发挥榜样的“涟漪效应”,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用一个人影响一群人,最终实现正能量的持续传递。要增进对思政课教师的情感认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讲政治的人讲政治,让有人格的人塑人格。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既当得了良师,也做得了益友;既传道授业解惑,更塑品格品行品位,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价值引领 强化责任认同

“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思政课要将知识教育上升到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鼓励大学生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磨砺意志,塑造品格,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要引导大学生积极树立远大抱负。高校思政课要教育引导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时代脉搏,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民族观念、国家意识、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帮助大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素养,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理性认知和处理历史与现实、个人与国家、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要引导大学生主动担当时代责任。高校思政课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要引导大学生将鸿鹄志化为脚下路,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让远大志向成为青春追寻的目标,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实践引领 强化行为认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伟大的理论只有在生动的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更加彰显真理的力量。要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高校思政课要用党的理论解释好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实践命题,把“高大上”的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中,让理论“落地生根”。广大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理论家也要做实践家,要结合实际,在现实中领悟和深化理论认知,让理论和实践同步体现到思政课堂教学中,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推动高校思政课从“课内教”向“课外延”,拓展思政课空间,丰富思政课内容,开阔大学生视野,把原本最难讲、大学生深感枯燥的理论课,变为他们最爱上的实践课。要坚持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要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在上好传统思政课的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课”新模式,打造一批既“叫座”又“叫好”的“慕课”等线上思政课程,让高水平的思政课为更多的大学生所共享。要开发一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APP、交流平台等,拓宽师生互动渠道,提高思政课实效性。要鼓励大学生用思政课所知所学,正面发声、理性思辨,着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生态。(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姚冠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