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教师何为? —— 来自第四届“君子养成”大会的观察

作者:lanke 时间:2020-06-21 08:15:00 点击:17368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如何把这项工程在中小学筑实筑牢是一个时代课题,也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受到教师本身的素养是前提,是关键。”前不久,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青浦分校举行的第四届“君子养成”大会上,“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责任担当与素养提升”成为来自全国各地300余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师是核心。教师要本着“反求诸己”的精神,首先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君子,修养成一个大写的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是我最喜欢的孔子讲君子的一句话。我们教师要追求幸福的话,首先要懂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教师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内核,要把握教育内在的规定性,知道了“道”、把握了“道”,按照这个“道”慢慢去修炼,在修炼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坦荡荡。

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刘定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年轻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师德,身正为范。教师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提升自身的素养,成为人格的模范,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厦门市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许序修认为,教师一定要有仁心,要有爱心,要做诚德之人,用善心来育人,凭良心来教书。教师要善思、勤思,做到内心和谐、师生和谐,要尊重规律、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同时还要有教书的责任心、育人的责任感,以及对未来、对国家未来的使命,这就是教师的大德。

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需要注入时代的内涵,在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主任胡范铸看来,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培养知识的终身学习者、全球事务的参与者和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者。

作者:本报记者 任朝霞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06月20日第2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