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我们特推出专版,顾明远先生欣然深情寄语,和中小学校长以及一线教师,从多维视角共同探讨如何把开展读书活动这件大事办好。
读书长知识、增智慧
顾明远
基层学校管理者、教师熟悉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掌握一手情况,对如何破解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有切身的体会和深入的思考。秉承开放办报、努力贴近读者的理念,借此机会,我们正式开设“教师说”栏目,为广大基层教师提供反思教育教学问题、交流思想的平台,欢迎广大教师投稿,共话教育改革发展。投稿邮箱为:jybpinglun@vip.163.com,投稿时请注明“教师说”。
青少年是长知识、增智慧的最佳时期。他们求知欲旺、记忆力强。学生首先要把课堂上的知识学懂学会。但课本里的知识毕竟有限。老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年轻时代积累的知识,会一辈子受用无尽。
读书不仅长知识,而且可以从书中体悟人生的价值、发展的途径。“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它指引着我们人生发展的航向。一本优秀的读物,可以启迪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要走向哪里去,世界是怎样的,未来将如何发展。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读书要思考,读书是和作者对话、思想交流的过程。深入了解作者对人、对事、对物、对景的思考和情感。思考才能有收获、增智慧。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扩大我们的视野,从而提高我们自己的思想品位,使我们从小书本中走向大世界,养成宽广的思维、宽容的思维、创造的思维。
老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读物。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书籍,历史故事、科学读本、名人名著。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选择适合他(她)个性发展的课外读物,促进他(她)个性发展。
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构建“阅读场” 品味书香
张丽娟
校园应是书声琅琅、书香满园的地方,在学校构建适合又让学生喜爱的“阅读场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内在需求的有效途径。
如何打造阅读场?首先,构建优美的环境场域。可以将图书馆做成开放式的,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和阅读需求,将图书进行筛选和归类,便于学生选择阅读;学校可以在教室、长廊等地开辟阅读空间,让书籍触手可及,使阅读“随时发生”;还可以建立智慧阅读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网上阅读资讯,让学生“想读就读”。其次,构建多元的课程场域。阅读的关键还在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对语文教材进行整合,打通课内和课外局限;构建多元的阅读课程体系,实施群文阅读,实现深度阅读,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最后,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受到书香的浸润,在参与中品味经典、感悟文明。
改变从阅读开始,愿每个孩子都能过上一种有趣味、有意义、有品质的阅读生活。
(作者系辽宁省沈阳市盛京小学校长)
发挥教师阅读引领作用
魏涛
开展读书活动一定离不开一群爱读书的老师。如何让老师先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习惯?
要发挥榜样引领作用,邀请校内喜欢读书的老师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让其他老师看到读书是如何促进学生成长的。还可以让善读书、好读书的老师成立阅读小组,带着其他老师一起读书,鼓励榜样先行。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形式带动阅读。
学校要经常组织阅读活动,让老师置身在读书的氛围中,带动老师阅读。通过共读会、讲书会、读书漂流等方式为学生导读荐书。总之,只有让老师爱上阅读,老师才会散发出阅读的光芒,照亮孩子们的阅读之路。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高新区清平小学校长)
把读书与教师成长结合起来
彭戈菲
一所学校,有好的阅读,才有好的教育。一批喜欢读书的教师,陪着一群孩子读书是校园里最美的风景。然而现实却是,教师很忙,忙到没时间读书怎么办?不妨把读书与教师的成长发展结合在一起,以此推动教师读书。
比如,组织阅读分享会,让教师分享自己近期最为受用的书籍,教师在分享中把捕捉到的新鲜事物与自身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让分享成为彼此成长和学习的交汇点。又如,推动教师开展项目式研读活动。学校可以尝试提升故事力,让教师带着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惑,自发阅读,向阅读求索答案。
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很多,但最持久、最扎实有效的一定是读书。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和源头活水,如果没有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
(作者系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中心小学校长)
兴趣为纲 激发学生阅读潜能
刘沛华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往往能事半功倍。读书也不例外,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效果相当明显。然而,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什么样的书会是学生喜欢的?这可以从学生兴趣入手,以兴趣为纲,纲举目张,引导学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
回归生活,发现并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个性鲜明的学生,潜能各有不同,对于学生的必读之书,我们的教材已作出了规定,这些书籍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只读这些书籍,远远不够,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兴趣点。光有发现还不够,鼓励学生积极去做,引导学生有序去做,让学生的兴趣落地、生根,教师大有作为。
课堂生发,泛读兴趣融合之书。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但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可能让所有学生对整堂课内容兴趣盎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某一方面某一细节感兴趣,围绕课堂教学兴趣的生发点,引领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全面论证来龙去脉,实现课堂引领的兴趣点与学生本身的兴趣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兴趣融合区探寻,制定目标、拿出方案、执行方案、评价反思,项目式学习能够让学生乐此不疲,融合创新不断涌现,潜能发展区得到进一步拓展。
利用课余,精读“无用”之书。很多人读书,都存在着为读书而读书的情况。然而,一些看似“无用”之书,虽不能切实解决读者眼前所面临的问题,但却是学生的兴趣之书、学生的潜能之书,这些书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重点去精读。读“无用”之书,不为目标达成找捷径,全身心投入,学思结合,前后衔接,这种“无用”之书能为学生学习带来良性循环。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读书需要有质疑精神,读书需要有精神成长,读书需要为主体发展拓展路径,当我们的学生秉承质疑精神,实现生命丰盈,“我心光明致良知”就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必然。
把读书作为大事来抓,建设好学习型大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营造相对舒适的阅读环境。学生要读的书籍很多,能够用于阅读的时间相对有限,因此,要让学习与阅读相辅相成。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教师的引领、指导对学生的阅读至关重要。要为学生推荐书目,让学科教学与兴趣发展相辅相成,引导学生精读“无用之书”。教师的引导需要慎之又慎,切忌急功近利,否则欲速则不达。详细研读学生,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系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三贾中学高级教师)
读书离不开正确的方法引导
邱磊
对教育而言,阅读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不过,从实践的角度看,引导学生善读书,尚需一定的技法支撑。有些是客观层面的,有些带有主观性,缺一不可。
从科学上说,阅读需要遵循规律。比如,循序渐进就尤为重要。《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及的“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呈现了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阅读顺序。教师指导阅读时,面对年龄较小、阅读习惯尚未养成的学生,运用此规律,可以事半功倍。
拿阅读习惯来说,不少学生捧起一本书,就迫不及待地读正文。其实,恰当的做法应该从前言和目录开始。前言是一本书的前世今生、内容概括;目录则犹如框架,提纲挈领地列出大致结构。读完这两者,心中或生喜乐,或起疑惑,后面的阅读才更有味道。
阅读的另一个规律是积极复现。这是许多老师容易忽视的要点。学生在读书时,容易仅凭兴趣翻看,取舍随意,这样可能会浪费时间。曾国藩读书有个诀窍,叫“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教师如果与学生商定了一本书,就须整本读完它,并且不能一口气地囫囵吞枣,得有节奏感、任务感。“不动笔墨不读书”,须边读边画、边想、边批注。
一本书读完,教师须请学生积极“复现”,既可以是摘抄关键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归纳,甚至包括绘制思维导图、创作微视频等新颖形式。事实证明,可视、结构、个性的文本“翻译”,更符合大脑的运行逻辑。“阅读即复现”,如果能把阅读思考“复现”于他人,往往会得到最好的记忆效果。总之,将学生的短期记忆转化为成长期记忆,变“偶有心得”为实践力、创造力,催生出更美妙的阅读体验,乃是学校、老师提升学生“阅读力”的必由之路。
当然,我们同样不能忘记心理对阅读效能的影响。在公共心理上,凡是有益于人生的阅读,常有或高或低的理解门槛,而一遇到疑难或烦琐的地方,就难免有人以“读不懂”“读不进”为借口推托搪塞。此时,阅读就需要有效率意识。诸如需要明确阅读一本书的时限,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留痕”,读后还要分享感受。虽说兴趣是阅读的启蒙老师,但带着任务走近经典、行读天下,阅读的真味与旨趣,才能渐窥门径。
最后,切勿忘记阅读文化。文化本身也是阅读,特别是群读的方式之一。师生间、生生间构建共读小组,彼此促进;建立“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个人图书馆,帮助学生做阅读整理、搜集、索引和应用;在写作、课堂、活动等多重应用场景中推动“阅读变现”,实现其与“五育”的深度融合。
阅读即生长。用正确的方法提升校园阅读力,就是为每一个学生蓄能,为每一个生命点灯。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
多措并举推动落实学生阅读行动
曹永健
当今学生的阅读环境越来越好,社会阅读氛围越发浓郁,但也存在几个突出问题,制约着学校阅读活动开展。概括起来为书籍分级不清晰,学生阅读动力不足,缺少有效指导。破解这几大难题,学校阅读活动方能真正落地生根,培养好读书的种子才能不是纸上谈兵。
分层推荐,让学生找到合适的书。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办学条件改善,学生阅读的书籍不再匮乏。但读什么,依然困扰着教师和学生。找到一份权威的书单,并非易事。教育主管部门,要大力推动书籍分级制度建设和完善,为广大教师提供优质阅读书目,让不同学段的孩子,能又快又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读物。书籍分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营养均衡”、比例协调,还要考虑有益于学生视野开阔。教师应当把好书带入校园,将好书带到每一个孩子手上。一所好书充盈的学校,必然书香弥漫。一旦书找对了,学生将生发出对阅读的热情和渴望。
学校要以阅读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大观园”活动,引领学生广泛阅读传统文化书籍,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之美,评选传统文化守护者。可以利用名家名作,讲好中国故事。以讲故事为载体,促进阅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利用地域特色,开展我为家乡代言的活动。从书本到行动,培养青少年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远大志向。还可以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红色阅读行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厚植家国情怀。
精准指导,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阅读无界,但阅读有法。培养一支爱阅读、会阅读、会教孩子阅读的教师队伍十分重要。未经指导的阅读,有可能会浮于形式、流于浅表。学生对一本书的主题开掘,会受到生活经验不足、学习能力不强等多方因素的限制。提供精准指导,包括深挖作品主题,有效连接生活,读写拓展运用。教师要通过对读本资源的再度开发,以巧妙的方式点拨学生,提升其认知水平,丰富其审美体验。阅读要和生活打通,教师宜根据需要设计话题清单,营造“聊书”的氛围和场景,让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乐于表达。阅读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输出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多样话题,点燃学生写作热情,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读写一体两翼,助力学生飞翔。
开展好读书活动,有径可循。学校要创设平台,让优质资源充分流动起来,让“走出去”和“请进来”成为常态,让师生共读成为常态,让学生因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受益终身。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青园中信小学教师)
以教师读书带动青少年读书
王昌胜
如何培养教师和学生喜欢读书的习惯呢?促进教师读书是关键。教师一旦体会到读书的价值,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自然会以身示范引导学生爱上读书。
开展读书活动,要搭建一个读书的平台。首先要保证有书可读。学校要保证读书的经费预算,每年定期为老师订阅报刊书籍,至于读什么书,由教师自选,专业成长类、教育教学类或者人文科学类书籍均可。其次要建立促进读书的机制。例如,设置“自取书屋”,让教师不用办理烦琐的借阅手续,读完还回即可;通过“领导荐书”,赠送教师相关书籍,开拓工作思路……让每个活动都能找到书的影子。这些制度活动应以正面引导为主,不给教师施加过多的压力和负担,让读书成为教师发自内心、乐于去做的一件事,使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
开展读书活动,要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读书是一种浸染,需要良好的氛围。教师需要书香浸染。这种浸染是一种“慢慢”的潜入,是一种“漫漫”的滋养。在书香的熏陶中,能让每一位教师由内而外散发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神韵。大量实践证明,“分享”是促进教师阅读的“良方”,通过分享可以促使大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读书是一种习惯,需要持续的坚持。一旦养成习惯,读书就如呼吸、吃饭、睡觉一样自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开展读书活动,要创造一种读书的需求。带着解决问题的需求读书是最有动力的。学校组织结构要变革,让管理人员广泛涉猎各类管理书籍;学校系统设计德育课程,帮助读懂各个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通过阅读借鉴优秀的案例和做法让教师豁然开朗……每位教师的兴趣点和困惑是不一样的,有的老师可能需要班级管理上的更多支持,有的老师可能对专业成长、课程整合更感兴趣,也有的老师更希望读懂孩子心理成长的规律。学校不必大面积提倡同读一本书,而是要引导教师按需读书,满足老师个性化的发展和成长需求。
教师兼具“教书人”和“读书人”双重身份,读书是教师天然的职业要求和生存状态。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难以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一个不会读书的教师难以培养出会读书的学生。教师应引领读书热潮。教师要好读书,夯实教师的专业底气;要读好书,奠定教师的精神底色;要会读书,丰厚教师的人文底蕴。以教师阅读带动校园阅读,共建书香校园。因此,教师读书与建设书香校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分割。只有通过教师读书引领学生读书,逐步把读书活动影响和辐射到社会,才能更好地为“建设书香社会”“深化全民阅读”作出贡献。
(作者系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创新实验学校校长)
上一篇: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心中生根发芽
下一篇: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