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三喜
近日,汶川地震幸存女孩牛钰在短视频平台分享了自己遭遇网络暴力的经历。“你要相信你值得世间所有的美好”。牛钰用铿锵有力的话语回应网络暴力,展现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再一次提醒公众,网络暴力这一毒瘤之害。
汶川地震时,11岁的牛钰被一块石板压住,三天三夜后终被救出,却永远失去了右腿。面对生活的不幸与身体的残缺,牛钰依然笑着面对,她自信的姿态感动了无数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从地震废墟中幸存、不断绽放着生命光彩的阳光女孩,依然躲不过网络暴力阴冷、刻薄、恶毒的攻击。不难想象,选择站出来反击网络暴力之前,她经历了怎样的伤害。
多数网络暴力的受害者都在默默承受或者孤独应战,甚至直到生命悲剧发生,我们才意识到网络暴力受害者的名单又拉长了。这既与当前网络环境中网络暴力无处不在、人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有关,也与普通人面对网络暴力时难以招架、维权艰难有关。
网络暴力几乎伴随着互联网而生,但近年来却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冲击着网络秩序、恶化着网络生态。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为一些人在网络空间以道德、正义之名肆无忌惮地攻击、诋毁、谩骂、侮辱他人提供了机会。移动互联网不断普及,在降低网络使用门槛、拓展言论空间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网络暴力发生的可能。
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不仅毒化网络空间生态,也让理性、良善的声音沉默,并威胁着每一个网民的合法权益,挤压着整个社会的表达空间。在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触网年龄不断前移的背景下,网络暴力对未成年人的伤害更不容忽视。它既可能以未成年人为施暴对象,给心灵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造成难以修复的心灵伤害,也可能影响未成年人的道德价值观,甚至诱导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的未成年人成为施暴者。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用键盘、鼠标伤人同样需要付出代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超过20名代表、委员就治理网络暴力建言献策。这表明,加快反网络暴力专项立法,用法律手段治理网络暴力,保护被网暴当事人、惩治“键盘伤人者”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与健全反网络暴力法律体系同等重要的是,强化常态化的反网络暴力执法,畅通反网络暴力的维权之路,形成对违法犯罪者的有效震慑。
可以说,网络暴力问题与一些平台放任网络暴力脱不了干系。一方面是一些平台为了流量,故意制造对立、放大矛盾,打开了网络暴力的“潘多拉盒子”;另一方面,则是平台没有履行应尽的责任,在网络暴力防范机制建设上“宽松软”,导致相关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很多场景和语境中,“网暴”与“非网暴”的界限并不明晰,治理网络暴力固然不容易,但从一些平台反网络暴力的表现来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因此,要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让平台站在反网络暴力的第一线,为网络暴力行为亮出红牌、划明红线。
网络暴力问题还与公众的数字伦理建设落后有关。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很多网民在各类网络事件中陷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罔顾基本的事实真相,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善之心,肆意对他人施暴。因此,加快数字伦理建设,引导广大网民遵纪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使其成长为尊重合法权利、肩负社会道义的网络公民才是治理网络暴力的治本之策。在这方面,包括学校在内的各个社会主体,都应该携手努力。
网络暴力的声量越大,平和、理性的声音就越可能被淹没,谁也不愿意身处一个乌烟瘴气的网络空间。绝不能向疯狂的网暴让步,也绝不能把互联网空间拱手让给网暴者。网络暴力治理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多管齐下,凝聚法律、监管、平台、教育等各方力量,发出更多向上向善的声音,不断壮大网络正能量的声势,就能以日积跬步、日拱一卒之姿,打造一个清朗文明的网络空间。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上一篇:以科教融汇激发职业教育新动能
下一篇: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