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联动分类施策培养技能人才

作者: 时间:2024-06-11 08:41:12 点击:4534

来源: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10日07版

要打造面向产业的系统性、动态性职业教育体系和面向全民的终身技能培训体系,形成协同联动、分类施策的技能人才培育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诚然,技能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资源,其数量和质量是有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打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产业名片的核心要素。

多年来,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逐步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产学协同、职普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然而,随着产业结构变化和发展模式调整,技能人才出现结构性短缺现象,高技能人才供给相对不足。进入新时代,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对技能人才供给提出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打造面向产业的系统性、动态性职业教育体系,持续服务于产业的绿色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还要构建面向全民的终身技能培训体系,持续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形成协同联动、分类施策的技能人才培育机制。

营造优化技能人才培育体系的良好环境

新征程上,完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在党的领导下,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坚持久久为功、多方协同,循序渐进培养各级各类工匠人才,逐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以良好的环境氛围推动人才体系构建,全面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一是要坚持“党建引领、党管人才”的原则,突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引领作用。持续推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建设,挖掘树立各行各业技能人才优秀典型事迹,提升技能人才社会认同,激发技能人才立足岗位持续学习刻苦钻研,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氛围。

二是要立足“服务发展、稳定就业”的导向,营造技能在身、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发展氛围。以技能人才规模持续壮大、素质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结构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为目标,结合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对技能人才数量与质量的需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技术工人掌握技能,积累经验。

三是要把握“供需兼顾、梯度合理”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的管理机制。以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目标,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生产制造、市场流通、专业服务细分领域的人才需求,构建分类施策、以用为主的管理机制。

明确技能人才培育体系的目标定位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目标,围绕服务未来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福祉提升,培养更多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一是明确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定位,以技能人才培育支撑产业链优化布局。面向未来产业,通过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主体多方协同,借助数字化技术,依托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培养适应产业需求与企业发展的复合型、专家型高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发展创新引领、技术领先、价值提升。

二是明确服务于高质量、高性能、低能耗绿色产品开发的定位,以技能人才培育推动产业链高效转型。面向创新转化,通过产学研横纵向、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主体合作,借助平台化资源,依托职业院校培养体系、企业人才培养案例、技能专家经验分享,培养适应双碳目标与绿色发展的通用型技能人才。

三是明确服务于高活力、高韧性、高效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定位,以技能人才培育服务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用户主动参与、市场积极响应、企业高效组织,依托网络学习平台、行业技术论坛、各级技能竞赛,因地制宜培养能够紧抓市场需求、积极响应客户的服务型技能人才,推动技能人才在产业内外合理流动、有序配置。

完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的资源配置

新发展格局下,技能人才培育体系需要提供新动能。数字经济发展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对不同类型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需要运用相关技术与政策,完善技能人才培育的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

一是通过现状剖析,梳理产业需求和人才结构,提高体系建设导向的精准性。通过对现有技能人才培育体系相关数据、产业人才需求和建设成效的综合分析,结合相关国家在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建设上的经验成效,从环境侧、供给侧、需求侧找准当前的差距和问题,提高政策体系精准度、适配度。

二是通过前瞻布局,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设置,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对劳动密集型和技能密集型行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研判,按照超前规划、以需定培、循序渐进的原则,推动职业院校专业优化设置、职普体系融通,强化对乡村振兴、绿色能源等专业的师资与软硬件投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投入产出提升。

三是通过夯实基础,促进技能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提高人力资源供需匹配度。通过多方协同,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按照标准统一、系统完整、多元个性的原则,搭建多元技能学习平台和就业对接平台,优化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标准与制度,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实现精准就业,支持待岗人员掌握就业技能实现再就业,促进就业与发展的双向兼顾。

(作者:杨付 周林峰,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