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中国芯” “育人”要发力

作者:admin 时间:2018-08-26 08:31:49 点击:6209

——从一场大赛看高校芯片人才培养

日前,首届“华为杯”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在厦门落幕,来自全国集成电路研究生培养高校的148支队伍参加本次大赛。大赛期间,相关专家学者聚焦国家集成电路,就高校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进行了研讨。芯片人才培养难在哪里?“育人”如何助力做强“中国芯”?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攻坚期。大赛期间,热点新闻“中兴事件”屡屡被提起,“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成为与会专家和参赛队员的共识。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还存在差距。对此,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玉梅建议,高校应当充分了解人才的分布与需求,采取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资源共享,共同开展培训,要发挥高校、企业在职业培训上的优势,双方联合,共同培养企业、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2016级微纳电子系研究生杨超和他的“cafer金闪闪”团队,凭借“基于开关电容的射频带通滤波器”项目获得了大赛一等奖。杨超告诉记者,自己和伙伴们在实验室经过了一年多的研发才完成这个参赛项目,项目能实现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变,在手机、平板电脑上都有应用价值。“学习微电子对硬件有很高的要求,把设计好的微电路变成现实的芯片,必须要找工厂代工。可以说,与芯片相关的研究必须进行产教融合。”杨超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赛期间,清华海峡研究院等单位在厦门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厦门地区集成电路领域的核心企业、机构,共同设立“厦门市集成电路(IC)创新人才与产业服务生态联盟”。记者了解到,目前,厦门正积极推进“双千亿”工作,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就是厦门市重点打造的12条千亿产业链群之一。

“我们同学很多本科毕业后,就去做软件开发、系统维护、网页设计这些工作。”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段江昆说,因为芯片研发掌握要物理学、材料学、计算机学等知识,学习的周期很长,而学习系统维护、网页设计可以做到“快速见效”,所以一些学生读硕士时也转到这些方向。

记者从参赛队员中了解到,来参加比赛的学生,除了有微电子学、集成电路工程等专业外,还有通讯工程等专业。他们普遍表示,微电子工程、芯片研发并不是单独的学科,需要的是复合型创新人才,学这些知识,除了对综合素质有要求外,还需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做到“久久为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Berserker”团队的“应用于射频接收机的12位1GS/s Pipelined ADC”,在比赛中获得了特等奖。朱冬琳介绍,这款“射频接收机”功能简单地讲,就是能快速测距,比如无人驾驶车辆如何判断前面物体与车身的距离,就可以通过其实现。他说,做出能应用的产品,是每个芯片设计人的心愿,但是这个过程非常漫长,要“绵绵用力”,希望国家能对相关学科给予更多的扶持,也希望社会能给予更多的耐心。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8月25日第1版 版名:要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