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红伟 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入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多维度增强“课程思政”实效,让所有课程都成为育人的主渠道,增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实现润物无声立德树人。
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首要和关键。实施课程思政,把握学科专业特点,牢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起来,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使课堂教学如盐入味、润物无声。每门课程都蕴含着显性及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必须把育人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进行深入发掘。一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千学万学,先学做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把德育贯穿课程思政始终,从管好自己的小情绪、做好自己的小事情、管住自己的小毛病入手,教育引导学生摆正“为学”与“为人”的位置,搞清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关系;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找准中华伦理文化与专业课的结合点,善于通过小事情折射大道理、通过小人物体现大情怀,以文化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使命。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要紧紧围绕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解读和融入,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价值观偏差问题。引导大学生以创新的精神在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中,把实现民族复兴作为个人的使命担当,为之努力奋斗;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大力弘扬以遵纪守法为核心的公德操守和职业道德,强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培育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精神,使他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升个人品德修养。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与责任。要把专业知识传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联系起来,与民族复兴的光辉前景与永久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紧紧跟上大有作为的新时代,积极寻找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抱负的路径平台。
把握思政教育的规律,找准需求点。课程思政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须深刻把握思政教育的对象特点,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育规律。因事而化就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学生,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教学中将时事热点问题有机融入课堂,通过问题导入,回应青年学子的关切和诉求。如经管类课程可将党和政府为什么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稳定灵活的货币政策融入课程;工科类课程可将中国的5G技术为什么受到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的围剿融入课程,启发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因时而进就要紧跟新时代。课程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新时代党中央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使命,以着力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同时要从大的时代背景把握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深入研究他们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把准方向,摸准脉搏,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因势而新就要借势、谋势。正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时俱进推动课程思政内容和形式的同步创新,保证课程思政常讲常新、常抓常新。
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激励学生知行合一。客观的、合理的教学过程和结果评价标准,是实现“教书”与“育人”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思政既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最终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在课堂环节,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清理“五唯”的各项要求,采取多元考核办法,将客观量化打分与主观效果评价结合起来,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综合采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力争精准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系统反映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在实践环节,紧扣教育的本质和初心,强化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完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建立专业实践育人基地,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所学不仅装在脑袋里,更落实到行动上,达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目标要求,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知情意行合一。
总的来看,课程思政教学从以上三大维度出发,遵循育人规律,就一定能够打造出深受学生喜爱的精神大餐。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北京市教委2020年度社科计划一般项目“新媒体语境下北京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及引导机制研究[SM202011417004]成果)
作者:张玲娜 王纪鹏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06月18日第8版 思想前沿
上一篇:做好产教融合新的“加减法”
©2024 版权所有:太阳集团tcy8722(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东部科技新城园区大道一号
网站:www.sgjtlq.com
学院官微
学院官网
党建思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