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梯次联动区域创新加快布局

作者:lanke 时间:2019-02-18 09:18:36 点击:5062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我国将加快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通过以点带面,发挥城市群、城市圈的高端引领和支撑带动作用。目标是健全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布局,培育创新增长点、增长带、增长极。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县域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咨询师王慧表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创新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城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带动作用、传承作用和示范作用。

  为了将城市圈增长极效用发挥到最大,有权威人士透露,城市群发展要求各创新主体开放联动和区域内创新资源融合共享,这也意味着需从顶层设计等着手。“我国将加强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进行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出台支持雄安新区开放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以点带面再形成带。”上述人士表示,例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带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发展,呼包鄂城市群打造为京津冀拓展区,长三角带动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带动泛珠三角,形成增长点、增长带,最后真正成为增长极。

  我国都市“创新圈”已有显现。此前,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提出,拟联动打造“长三角创新圈”。长三角创新圈是我国科教资源最密集、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其中上海、合肥是国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南京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杭州打造数字经济城市。长三角城市年研发投入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的30%以上,拥有普通高等院校约350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近300家。

  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创新圈”的空间布局将围绕“一圈一核三城多点”。其中,“一圈”即依托沪宁合、合杭高速铁路、G42 G50 G60高速公路、长江中下游航道、区间航空航线等立体交通体系,通过沿线城市创新要素交流融合、紧密合作形成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创业生态圈;“一核”即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龙头核心;“三城”即南京、杭州、合肥等三个区域双创中心城市的辐射联动;“多点”圈内更多城市,打造世界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科创中心城市群、国家自主可控产业策源地和全国区域协同创新和发展示范区。

  预计未来“长三角创新圈”将向西加强与武汉、重庆、成都等长江沿线若干节点城市合作,带动形成“长江经济带创新圈”,联动构建东西联动、各展所长的全方位创新发展一体化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方面,此前中科院2019年度工作会议上透露,中科院正在积极参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约132亿元资金已经或即将“聚集”到广东,建设多个大科技工程。

  北京方面,北京市2019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9年将强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其中,将建立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用好北京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在京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前沿学科交叉和融合创新水平。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快培育量子信息、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国家实验室,主动做好配套服务。

  “创新将有效带动城市群、城市带的高速增长。”前述有关人士表示,正因为创新对区域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我国除了继续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将重点推进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通过发挥国家高新区先发优势,加快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培育新增长点。

  同时,我国将研究制定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完善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先行先试。上述人士指出,高新区将加强做实做厚里子,切忌重面子、轻里子,使其真正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中心报告指出,创新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必然给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和新市场,孕育新模式和新动力,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创新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臧红岩博士表示,区域经济增长在工业革命之后主要经过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阶段。在创新驱动阶段,国家的创新和竞争优势处于巅峰状态。区域经济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区域创新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培养新动能是区域经济保持长远发展的根本途径。

  “通过区域科技创新提高区域竞争力,最大限度提高科技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有限整合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先进生产要素。”臧红岩说。(来源:经济参考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