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作者: 时间:2023-01-06 08:18:21 点击:2840

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怀进鹏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凝练总结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精辟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谋划未来的目标任务和行动纲领,深刻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大会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标注了新起点,开启了新征程,谱写了新篇章,擘画了新蓝图。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掌舵者、领航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作为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按照中央部署,教育系统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着力学深悟透,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深刻理解教育优先发展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结构布局上作出一项十分重要而鲜明的调整,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且单独列章阐述,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报告首次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写入党代会报告,并再次重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把教育摆在战略重点的地位”。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此后历次党代会都延续这一战略部署。这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一贯重视和长期坚持。党的二十大的部署,是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强国崛起规律、对当今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特征、对未来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和把握,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关心重视一以贯之,对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强调与期待。

  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我们要深刻理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刻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切实看到教育、科技、人才地位作用的极端重要性,深刻把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支撑和基础工程的特殊意义、特殊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

  一是从报告文本中的位置摆放来理解。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中,教育都是放在经济、政治、文化之后进行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放在第五部分,紧接“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即“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进行部署,并摆在这一部分的前列。这样的位置摆放,赋予了教育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新的属性、新的价值和新的使命。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始终把教育置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中的优先位置来考虑和谋划,在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上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教育重要性的表述是:“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党的十八大的“基石”到党的十九大“基础工程”再到党的二十大的“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和“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充分体现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

  二是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和使命任务层面来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比党的十九大报告,新增综合国力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内容,体现了强国崛起的特点,同时充实了富强的内涵,落到了具体指标上。综合国力是一个总体的概念,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国防、军事、文化、教育、科技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当中不论是哪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教育、科技和人才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和作用。报告还明确提出了各领域的发展目标,比如在社会建设目标中强调“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教育是重大民生工程,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缩小不同群体发展差距、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增进社会团结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文化建设目标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五大强国,加上“健康中国”,共同构成“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内涵。教育是传承文明、传播核心价值观、启迪心智、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在提升国家软实力竞争中至关重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2035年我国发展的目标任务,对教育的战略位置、先导性有了进一步深刻和充分的表述,为教育系统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任务新要求。

  三是从教育、科技、人才与经济内在互动关系上来理解。在现代社会,科技是核心,经济是基础,没有物质发展的繁荣,科技发展、社会稳定都将无法得到保障。但无论是科技的创新、还是经济的繁荣,其重要的因素——人才是关键。教育培养的人才会带动相关行业领域更多的知识生产和创造,高校推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基础教育也在推动国民科学素养整体提升、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急需科技创新、经济繁荣、人才强国,这些都与教育强国有根本的联系、有着强关联关系。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5个世界科学中心,分别是:16世纪的意大利、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和20世纪的美国。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成为高等教育中心与科学中心的时间大致是重叠的。意大利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源于中世纪大学的勃兴,意大利是当年欧洲大学最多的地方,为其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奠定了基础。英国于1662年成立皇家学会,信奉伽利略等人开创的实验科学传统,并建立制度化的科学共同体。法国成为近代以来第三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与法国建立世俗化的统一的国家教育体制,建立法兰西科学院等新型学术机构有关;法国创办欧洲最早的一批技术专科学校,培养一批卓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德国成为近代科学活动中心得益于德国大学的教育改革。洪堡参照法国科学教育制度创立柏林大学,开创近代大学先河。德国提出教学科研统一的办学理念,建立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大学制度,创建教学科研结合的制度化组织(实验室),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并积极在科学研究中作出创造性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一流学者,吸引了世界最优秀的学者和学生。美国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以及将大学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的理念密切相关。美国吸收英国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德国大学的学术精神,创办了世界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创立研究生院,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了大量具有很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吸引了世界一流的学者和优秀学生,逐步确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地位,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5个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从中不难看到,与各国兴办教育、办好教育、办一流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体现出教育、科技、人才对强国崛起和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现实需求看,教育、科技、人才,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说,既是基础性的,更是战略性的,涉及全局和长远,事关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

  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和领会了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识和领会了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和主要挑战,认识和领会了教育对国富民强、经济发展、人的发展的重大意义。我们将始终保持战略清醒,把握教育强国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思考拓展教育强国的内涵外延和实践路径,把思想认识转化为真抓实干的动能和效能,统筹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生效。

  二、深刻认识新时代教育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10年来,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10年教育发展的成就做了高度概括和精准评价,指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是在教育公平上取得历史性进展。从普及程度看,目前全国有各级各类学校近53万所、在校生超2.9亿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8.1%,比十年前提高23.6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95.4%,提高3.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1%,提高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提高27.8个百分点,进入普及化阶段。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总体稳居全球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已经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从特殊对象关爱看,2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营养改善计划10年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2.38万所,受益学生3.5亿人次,计划实施地区2021年男女生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别提高4.2厘米和4.1厘米。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全国2895个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国99.8%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全国每个乡镇基本办有一所公办中心园,城镇小区配套园专项治理增加普惠性学位416万个。十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始终保持在4%以上,有力支撑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二是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十年来,大中专院校为国家输送上亿名毕业生,为各行各业每年培训上亿人次。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双一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聚焦“四个面向”,高校科研取得积极进展,获得了十年来全部10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的6项,全部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的10项,并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助力突破了很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基础研究重大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和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作用愈加凸显。

  三是教育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十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牢牢抓在手上。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编制进课程教材指南,编写使用大中小学读本,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素质教育蓬勃开展,修订教育法将“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加强体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讲好“大思政课”,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普通中小学三科教材统编统审统用。广大师生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

  四是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中小学生在经合组织开展的PISA测试中总体表现良好,吸引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基础教育进行学习和借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7年累计吸引121个国家和地区,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对于国家创新创造活力的积累,对于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首次发起并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132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举办首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并达成《北京共识》,发起成立世界慕课联盟、筹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我国教材教法、教育理念等开始走向并影响世界,我国教育更加开放自信主动地走向国际舞台。

  回顾新时代十年的教育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些成就的取得,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同时,这些成就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真诚关心、共同参与,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深化改革上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地位,与教育系统同题共答,共同努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群众在就业、教育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加大改革力度,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有效落实好中央要求,回应好人民关切。

  三、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工作的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五部分,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题,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整体部署。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报告开宗明义,直接点题,鲜明提出了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了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明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抓好教材、学校管理、综合改革、教育评价、校家社协同、教师队伍、语言文字等关键要素和重大举措。其中,“教材建设和管理”首次纳入报告,充分表明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展现出中央对教材工作高度重视。强调“发展素质教育”,位置凸显、十分重要。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要求“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表明激发学校活力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抓手,对民族团结、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教师队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依靠。“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表明党和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尊重,期待有更多“四有”好老师和“大先生”涌现出来。

  同时,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注重从青年和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报告进一步彰显教育公平的国家基本政策导向。比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对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要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对教育资源有效配置、高效配置的作用,通过数字化赋能,让优质均衡的教育理想成为可能。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注重对教育链、人才链的系统部署、整体谋划,体现了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鲜明导向,强调了系统、协同推进教育改革的要求。比如,从党的十九大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现在的“多样化发展”,在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1.4%的背景下,在“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部署下,多样化发展很有意义,将改变高中“千校一面”办学局面,为每个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比如,从党的十八大的“办好学前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到党的十九大“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再到党的二十大的“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始终受到高度重视。比如,对民办教育,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再到党的二十大“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政策根据形势不断调整深化。同时,报告提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提出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三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报告强调“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指出“自主培养”的路径要求、目标任务、着力方向和重点,有很多新理念、新要求、新举措。对于人才自主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自主培养,是国家急需、人民急盼,是形势使然、时代使然,更是必由之路、自信之路。对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报告对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7类战略人才作出部署,明确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既关系职业教育,也关系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要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学科人才、卓越工程师等已有部署基础上,发挥高校作用,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抓好抓实。

  四是助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报告强调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是高水平人才、高水平教育的自立。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一流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必须自觉履行使命担当,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重大问题,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为国家竞争力赋能、储能、提能。

  五是推进教育数字化。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体现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和平台对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价值。今年,教育部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积极进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本形成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要加强数字教育发展,努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夯实人才强国建设的基础。

  四、全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

  教育系统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上下功夫,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开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战略谋划,分析发展现状、短板弱项和努力方向,梳理安排“人无我有”的新赛道新领域开辟任务、“人有我强”的战略必争任务、“人强我优”的战略支撑任务,研究好发展的主要目标,设计好未来发展的“四梁八柱”,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教育系统扎根开花结果。

  (一)抓根本。着力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纲和魂,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统一起来,引导师生不断深化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是加强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坚持分层分类,全员覆盖抓好学习教育。针对不同群体特点,提出有效措施,切实增强学习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着力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营造学习宣传贯彻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教育部门智力和人才资源集中优势,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融入专业课教育教学,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组织开展重大专题研究,专项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阐释成果。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筑牢师生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认识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始终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教育系统正风肃纪。

  (二)抓重点。抓好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两件大事。一是促进公平。锚定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宏伟目标,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沿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法定化的方向,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重点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的教育差距。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特殊教育适宜融合发展,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持续深化“双减”,完善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二是提高质量。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核心工作。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推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各项决策部署在教育系统落实落地。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部署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快卓越工程师、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力作用,推动和加强有组织科研,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建设形成与国家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发展新高地,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三)抓改革。把政策、制度和组织机制的一体化部署调整作为保障和支撑,围绕发展中遇到的绕不开、躲不过的问题,推动观念更新、工作评价和方法改革。一是更新观念和工作方法。以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为主线,立足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推进部省合作和国家教育结构的布局优化,推进改革试点、创新探索或示范创建,以此带动全国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系统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和质量。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二是深化评价改革。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建立新评价体系,用高质量来检验教育工作成效、学习贯彻成效。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教育督导运行机制改革。三是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当前,大国科技竞争乃至教育竞争已接续展开,美西方对我国打压围堵不断升级,中美科研领域合作程度已不同程度脱钩,我国教育对外开放面临严峻形势。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优化高质量开放,积极把握全球发展大局。加快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与国际组织合作,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提升中国教育世界影响力。四是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深化应用,更好实现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交流合作,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最重要、最全面的高质量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助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新的赶考路上,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教育新的贡献!(本文刊发于《党委中心组学习》2022/06)


Baidu
sogou